时间:2016-12-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蘑菇节琐事(五)

四、蔡朝辉和漳州模式(中)

在厂里,我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

蔡总厂里不是用叉车也不是用平车运送菇包,而是用摩托车拉了菇包架子飞跑。我们惊奇那个摩托车师傅的超级功夫,所以特别问蔡总这个事情,他却讲了另一番道理:一台叉车几万元,每年的液压易损件更换就要花几千元,还有电瓶的更换,都不是小开支。而摩托车才元左右。叉车维护和充电都不能失误,而摩托车基本上头一年不会有什么问题。一个菇包架不过一吨多,摩托车可以拉了,一个人可以搞定厂内运输,所以,比较一下,一年一台摩托车都划算。当然这里还有师傅的责任心和驾驶功夫,也是一些企业不可能培养的,在蔡总这里,工人的工作非常自觉,这与管理及地方文化都有关系,大体上北方是找不到这么好的工人的,福建人的勤奋,相当令人敬佩。

这就是技术,管理企业自我算账的技术!北方许多厂子里,都是大喇喇的设备大喇喇的花钱,效果却不如一次精打细算。我也看过使用电动三轮车的,都不如这个摩托车的厉害。而且三轮车搬来搬去,也耗劳动力。

所以这就印证了我以前批评的另一种“漳州模式”——漳州工厂拷贝到其他地方的“推广”模式,事实证明,这种“推广性漳州模式”基本上不咋的。

在杏鲍菇业界,蔡总非常低调,以至于你谈起杏鲍菇,涂改临、王永吉要比他知名的多,但那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涂改临的大千金涂小红女士也在,对于蔡朝辉郑雪平这些杏鲍菇中国模式的拓荒牛地位是毫无异议的。

蔡朝辉走向杏鲍菇并非偶然。

年前后,郭美英老师把已经引进数年的杏鲍菇正式推向生产,起初并没有选择漳州,而是在其他地区发展,实际的季节化生产主要在北方,贾乾义等老前辈都参与了,并且开始尝试冷库栽培。杏鲍菇在中国是个不折不扣的跨世纪蘑菇,它的发展就是这样的历程。

但蔡朝辉他们在搞秀珍菇赚到的第一桶金一时没有投向,杏鲍菇在这个时候进入他们的眼里。当时产品外观标准和技术都没有定型,郑雪平所在的广东穗光公司的大肚菇还风头正劲,蔡朝辉的杏鲍菇事业就是在这样的机会切入的。这期间的辛苦摸索就不能一一道来了,不过他们不约而同的各自积累了关于生产的技术后,都把产品最后定型成为小众我们在市场所看到的模样。同时,由于黄毅老师等老一辈专家的帮助,最终成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遍地开花的网格栽培技术。

蔡总始终是以一个技术管理型的姿态在业界默默的耕耘,而另一位漳州名人涂改临则毫无疑问的是将这个模式推开的功臣。以蔡朝辉的厂子为蓝本,涂改临父女不遗余力的对外鼓吹,才使得杏鲍菇从一菇难求不到十年就变得“卖菇难”了。没有蔡朝辉就没有今天的漳州模式,没有涂改临则不会有今天杏鲍菇当粗菜吃的盛况。

不过,技术和管理,真的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学会的东西,当天一同前往的客人和他们的问题,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联系到国内那些“推广型漳州模式”企业的问题和失败,就真的无法否认这种实际。

通常这种复制的漳州模式工厂的问题首先是菇房的设计,基本上套用了漳州的格局,但实际上,漳州的气候即使在最冷的时候,也用不着加温,这意味着漳州模式缺少加温方面的经验,而北方那些照搬性厂家,虽然有加温的设置,但完全不是经过专业考量的结构。其次,在管理套路上,不能规避适温高湿的问题,季节性病害严重。其三,人才问题,去过漳州的朋友都知道,漳州菇业较少外行业投资的情况,而其他地方则基本上是以外行投资为主,并且外行投资者很难使核心技术人才归心,也不愿意培养人才,甚至不能随着人才的技术提高而跟进报酬。

等等。

漳州模式的核心,其实是人才模式,包括蔡朝辉等一大批年轻、有知识基础的实践人士,又有黄毅老师这样的理论后盾支撑了整个福建菌业。漳州模式实际上是福建模式的一个缩影,从活跃在不同菇种和不同地域的漳州或福建籍人士情况分析,真正的高手,绝对都是理论实践得兼的。这里面当然也包括兔子在内,他们是一批在已有实践基础上不断加强理论水平的专业人士,这是食用菌行业最重要的基础力量。

(待续)

坚持原创为主,食用菌行业唯一个人原创性订阅号。

不大不小菇的观点是欢迎批评的,请







































白癜风早期的治疗方法
白癜风初期图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ovalino.com/pgsp/31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