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自古以来,无农不稳,特色则是农业之“魂”、之“根”、之“本”。

在袁花镇东部,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它曾是经济薄弱村,而今却是海宁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典范,它就是长啸村。

近年来,长啸村围绕“以农富农”的目标,做好做强农业这篇文章,特色农业发展蹄疾步稳、蒸蒸日上,催生了特色农业里的“美丽经济”。

大棚果蔬、千亩粮食功能区、“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一个个现代特色农业项目,让长啸村成为特色农业发展样板村的同时,也成了海宁有名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

千亩粮田充实“米袋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眼前的长啸村,仿佛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沿着新长路一直往前走,一大片绿色映入眼帘,田垄之中绿茵茵的是大片的稻田。田埂一侧,沟渠中的水哗哗地流向稻田,带起些许白色泡沫。

“这是长啸村的千亩粮食功能区,今年水稻长势喜人,肯定能有个好收成。”站在一望无垠的良田上,俞再明觉得非常自豪。

今年57岁的俞再明是这片千亩粮食功能区的管理员,每天上班第一件事不是去办公室,而是戴着草帽、开着电瓶车,花上两三个小时,巡视自己的“领土”。

“我种水稻已经三十几年了,看水稻长得好,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高兴。”俞再明告诉记者,一直以来,长啸村都有种植水稻的传统,最开始村里都是散户种植。后来,年轻人下田的越来越少,土地也慢慢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

所贵惟贤,所宝惟谷。一粥一饭关系社会安危、人民幸福,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民生的头等大事。“长啸人的饭碗要装自己的粮食。”俞再明说。

自年开始,长啸村提出打造千亩粮食功能区,充实自己的“米袋子”。与此同时,将农民手中的土地流转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再由村发包给种粮大户。截至目前,粮食功能区的面积已有亩。

“以前散户种植,区域分散,质量参差不齐。现在进行统一管理后,产量明显上升,每亩在斤左右。”俞再明说,年,长啸村的粮食功能区成为了嘉兴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

长啸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燕表示,千亩粮食功能区的打造,不仅解放了劳动力,让村民过上茶余饭后不用下田的生活,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据统计,目前整个功能区年产值在万元左右。“接下来,我们不光要做村里的‘米袋子’,也要做市里的‘米袋子’。”

无人机在稻田升空,机载镜头向东取景,施肥的人影,嬉戏的白鹭……这片稻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农光互补”更新“菜篮子”

长啸村村委会办公楼对面,有一片特殊的基地。棚下,种着喜阴的秀珍菇,长势喜人;棚上,搭着太阳能光伏电板,蓄能发电。现代设施农业和太阳能光伏巧妙联姻,“发电菇棚”打开了现代农业的新大门。

这是全省首个“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也是我市最大的食用菌基地。近年来,长啸村紧紧抓住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牛鼻子”,积极调优农业产业结构,重点打造秀珍菇种植基地,通过大打特色牌、优势牌,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力争成为海宁人民的“菜篮子”。

据悉,该基地由村、种植户和光伏企业共同合作,村里流转亩土地,投资多万元搭建标准菇棚71个;种植户“拎包入住”,规模种植秀珍菇;晶科电力有限公司投资万元,建造棚顶光伏电站,于年9月底建成投入使用。

走进秀珍菇培育大棚,淡淡的菌香扑鼻而来,整整齐齐排列的菌棒,格外吸人眼球,朵朵如云般的秀珍菇冒出菌包,长势喜人。工人们正拿着剪刀,动作麻利地剪下一朵朵秀珍菇,不一会儿,身边的篮子就被装得满满的。

“秀珍菇出菇以后长势很快,每一茬秀珍菇只需间隔两小时就可以采摘。”长啸村村民许益民是食用菌种植户之一,一共承包了7个菇棚,这是他种植秀珍菇的第3年。

许益民原先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年“转战”种起了秀珍菇。“村里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设施和机会,当然好好抓住。”谈及原因,他的回答简洁明了。

这几天正值秀珍菇采摘期,菇棚成了许益民最常去的地方。今年,他总共种植了三十万根菌棒,他表示,按照往年的销售价格,预计收益将在三十万元左右。

搭起了菌棚,种下了希望。长势喜人的秀珍菇也为长啸村撑起了一把“致富伞”。

徐燕介绍,这种“棚顶发电、棚下种菇”的“农光互补”模式,实现了“一举三得”:村集体通过出租土地和农业设施每年增收80万元;农业大户安心转产,减轻投资成本;光伏企业找到太阳能发电的新天地。同时,还吸纳大量闲置劳动力进菇棚打工,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

家庭农场带动“果盘子”

除了水稻与秀珍菇,各色水果在长啸村农业发展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梨园、葡萄园、火龙果大棚……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前行,一个个果园逐一出现在眼前。

初似琉璃,终成玛瑙。在长啸老杨盘葡萄园,葡萄架四通八达,一串串葡萄垂挂而下,沉甸甸的。淡紫色的葡萄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微风拂过,一股股葡萄的清香飘入鼻中,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我们的葡萄品质好,供不应求,六七万斤的产量一上市就卖得差不多了。你看到的这两排葡萄还是客户提前预留的。”说起葡萄的销售情况,葡萄种植户杨郑明乐得合不拢嘴。

“我种葡萄已经5年了,葡萄越种越好离不开村里的支持。”杨郑明感慨道,无论是种植技术还是销售渠道上遇到困难,村里总能及时提供帮助。

自年起,长啸村由村集体投资大棚等农业基础设施,采用租赁的方式发展水果种植业。此外,为经济条件不宽裕的水果种植户牵桥搭线,申报“金桥扶持”项目,让农户在资金和技术上得到双重的保障。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长啸村的水果种植已初具规模。目前,长啸村水果种植面积有亩左右,年产值达到万元左右。

与此同时,长啸村还通过村干部引导、大户带动、村民参与的方式建立起了一家家以水果采摘为主的“家庭农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休闲农业。

江建松经营的“有家农场”家庭农场位于长啸村东侧,占地近80亩,主要种植火龙果、小番茄、草莓等水果。江建松告诉记者,农场建立之初就围绕“采摘+休闲旅游”的概念,开挖鱼塘、修整草坪,在采摘的基础上增加了垂钓、烧野饭等体验项目。

“单纯的采摘也许10分钟就结束了,但是有了休闲农业的内容,游客就能留得住。”江建松说,“经营家庭农场至今,思路在不断更新,效益也在不断提升,现在年收入能达到60万元左右。”

“家庭农场已成为长啸村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徐燕告诉记者,如今,以家庭农场经营为主的水果产业,还与美丽乡村和“景区村庄”的建设相结合,形成了采摘+体验+乡村游的休闲旅游农业模式。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ovalino.com/pgyy/pgyy/151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