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红梅二胡独奏《江南春色》 作者:卢曙火 在杭州西湖区转塘两处菌菇生产基地里,相连的白色大棚和独特的黑色大棚形成一种气势壮观的场面,里面种植着灵芝、羊肚菌、秀珍菇、光柄菇以及与石斛共生的菌菇。在这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身体硬朗,中等身材、须发有些花白的汉子,在一处处大棚里巡查。他就是杭州华丹农产品有限公司创办人韩省华——一个从秦岭山中走到洞宫山研究菌菇的奇才。 年,韩省华在陕西佛坪县工作期间被浙江庆元县作为人才引进。几十年的工作中,他为庆元县成功引进天麻生产技术,研发了配套的食用菌生产新工艺,成功地开发新资源食品灰树花,在国际上确立了庆元是世界香菇人工培育的发源地的地位,使庆元成为世界“香菇之源”;他在杭州西湖周边的群山中,采集了多种多份菌菇标本,创建了浙江省食用菌种质资源库(中心),发现的多种菌类是杭州分布的新品种;他的足记遍于全国20多个省市的食用菌生产区;几十年来,他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30多项,被誉为“蘑菇大王”;为了宣传菌菇科学文化,他编著了上百万字的菌菇读物,还运用书法、绘画、诗词传播菌类知识,并在国内外多次举办菌菇科普画展。他以逻辑思维的方式进行菌类研究,以形象思维的方式从事菌类艺术创作。一专多能、多才多艺,被行业认定为中国食用菌文化事业奠基人,被媒体称为菌菇研究领域的达·芬奇。 秦岭滋养成为天麻专家 韩省华是菌菇研究专家,起步于研究天麻人工栽培。他年出生于陕西汉中一个药材世家,明朝嘉靖年间,祖上就开始开药材铺。父亲韩保文在县药材公司工作,8岁时,就被父亲带到秦岭和巴山开始采中草药。父亲有一套准确鉴别药材及品性优劣的经验,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韩省华也学会了许多感官鉴别中草药的方法。 年,父亲为了采到野生天麻种子,不幸因公殉职。20岁的韩省华决心继承父亲未尽的遗愿,他被邻近的佛坪县作为技术员招进药材公司辅导当地药材生产,像父亲一样,他踏遍了秦岭的山山水水,采集了上万份药材标本,并成功辅导当地农民人工培植天麻、茯苓、山茱萸等药材,其业绩被县政府肯定,获得了当时县革委会的嘉奖,使他成为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种植天麻专家。 从人工栽培天麻成功的经历中,给了韩省华启迪:许多植物不是不可以人工栽培,而是只要研究掌握其中的生长规律,创造环境适应它的生长,就有可能成功。秦岭滋养了他的智慧和敢想敢干的勇气。 在朋友的力荐下,韩省华作为科技人才来到庆元县工作,从此与菌菇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也翻开了他人生崭新的篇章。 庆元是浙江传统的产菇县,更是“菇神”吴三公的诞生地。而在韩省华来到庆元时,菌菇这一传统优势产业的栽培技术、产品销售、森林保护等都面临着一系列难题。 凭着年少时对菌菇的好奇,被庆元的物产所吸引的韩省华对研究菌菇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庆元“正名”。 在与当时菌菇界研究权威香港中文大学张树庭教授的密切联系和交流中,不仅学界认定了中国香菇生产的历史比日本要早多年,还确立了庆元是“香菇之源”的地位。 “不能让菌菇只停留在初级农产品阶段,要通过高科技手段,培育优质品种,提升菌菇价值。”在接触庆元菇民后,韩省华深有感触,开始了菌菇科研之路。 “过去,代料栽培食用菌基本都用熟料,培养基杀菌温度需达到℃并保持恒温几十个小时,费时费力费能源。”韩省华通过多次试验,终于摸索出一套将化学手段和物理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将生料的消毒温度控制在80℃到℃之间,成功开发出让他引以为豪的食用菌栽培新成果——“促酵剂”。 与传统工艺相比,“促酵剂”只需5个小时就能达到灭菌效果,此项技术能为我国食用菌生产者节省一半以上的能源和劳动力,被菇农称为“种菇新法宝”。 韩省华在研究栽培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菌类生物医药的研究。他所进行香菇多糖、熟化香菇粉、银耳罐头、盐渍灰树花的研发曾经为地方菌类的工业产品开发做出了贡献。 上世纪80年代他与浙江大学合作,成功开发出灰树花多糖产品——“保力生”,至今仍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菌类抗癌药,被国内外行业专家称为“灰树花之父”。 杭州的秀山丽水更使他硕果累累 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韩省华开始开拓杭州市场。年,集食用菌研究、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杭州华丹农产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落户西湖区,先后在半山、九曜山、转塘租地搭建了几万平方米的生产大棚,为杭州引进了20多种食用菌新品种,如今,杭州市民已能像买青菜萝卜一样挑选菌菇了。 韩省华还自己开起了蘑菇餐厅,专门烹饪菌菇的各类菜品,亲自研究菜单菜谱之外。他还和员工一起跑饭店,跑宾馆,让菌煲普及到每一家饭馆,将菌菇产品推向每个菜场。他还把全新的家庭化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带进了千家万户,让市民“像种盆景一样在家种蘑菇”。 韩省华到杭州后,一心想搞清杭州到底有多少种野生菌种。他一有空,就到杭州周边的秀山丽水中转悠,几年下来,采集到多种野生真菌。有次,他的一个同学到杭州来拍风光片,韩省华建议他去拍摄杭州的新农村,在转塘龙门坎,刚走到村旁的林地,韩省华一次就采集到12种真菌,其中的鸡油菌,是杭州菌种的新发现,为杭州野生菌种增加了一个新品种。在采集到多份标本的基础上,他在华丹公司建立了“浙江省食用菌种质资源库(中心)”,填补了浙江省食用菌研究的一项空白。 发挥非凡才华为食用菌科普服务 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新技术新产品,只有走出实验室,为广大群众所掌握,才能真正发挥效用。韩省华不仅是食用菌的研究者,也是食用菌的科普者。 科学研究者在他研究的领域做起科普来,具有一般人不具备的优势。他常常把食用菌生产新技术新产品宣传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促酵剂”研究成功后,他在全国各地举办了70多期培训班,直接培训辅导了10多名学员,带动了30多个县市的农民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累计获得社会经济效益11多亿元。 韩省华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华,绘画书法艺术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国画、油画、蜡笔画、素描使用起来得心应用。他将科学研究和绘画书法艺术相结合,创作了大量的食用菌绘画。他的“菇山无疆”画展已经在国内外举办了近10次。由于艺术风格和观察事物视角独具一格,他的作品用色潇洒、绚烂而深沉,使画中的菌菇有了一种灵气和生命,倍受欢迎。年6月,在荷兰举办的国际蘑菇科学大会上,他在梵高的故乡展出了他独特的菌菇绘画作品,当人们获知这些画出自菌菇研究者“灰树花之父”之手时,无不惊叹作者的多才多艺。 韩省华蘑菇绘画 他说:“对于美术,我不仅仅是业余爱好。”以后,在一些书画家的影响和鼓励下,他以达·芬奇(LeonardodaVinci)、乔治·居维叶(GeorgesCuvier)为榜样:把职业当爱好,把爱好当专业;在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中,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交替转换,这种思维方式就给大脑带来了良好的休息,不仅时间不浪费,还得以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独特的休息和工作方式使得他有大量的科研和艺术创作机会。 “蘑菇之道,广博深远,山中采菇识之,田园栽菇食之,室内写菇画之,歌之,颂之,咏之。唯日耕夜耘,湛练修艺,宏愿博义,方能使其形神飞扬,唯民众普及,久而反复,则天地人和,永久恒一。”韩省华在自己60岁生日时,写下了这段文字。 相信不停地在无疆的菇山上跋涉的韩省华,还会作出许多让人敬佩、让人惊叹的贡献! 作者简介: 卢曙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六届理事,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兼科学文艺委员主任,浙江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作家,高级经济师。长期笔耕不已,发表出版纪实文学、诗、科幻小说等余万字。年春节中央电视台开播他为第一编剧的30集电视童话剧《小蚂蚁和小甜甜》;5年出版浙江省社科院重大科研项目《科学泰斗—严济慈传》,以及《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等一批传记文学。曾多次被评为杭州市优秀作家、杭州市、浙江省优秀科普作家。 延伸阅读: 传奇人生 军人本色,铁汉柔情,他的经历证明了一点:是金子总会闪光! 他为种小樱桃赌上亿万家财,谱写人生创富传奇 “梅兰竹菊”四君子,中国人高洁品质的象征! 心若静,风奈何 艺术欣赏 古筝十大名曲静心悦耳,曲曲醉人心... 从乡村教师到治癌高手—中国首位“个体科研户”破土面世 欢迎分享,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与合作:。 喜欢本文白癜风可以治好么白癜风传染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