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5-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1、绿色木霉

木霉是侵害食用菌最严重的一种杂菌。凡是适合食用菌生长的基质均适宜木霉菌丝生长。木霉侵染培养基、菌丝和菇体造成菇体抗性降低,菇体软化、死亡。

发病条件:

1)6-35℃木霉可生长繁殖

2)基质内水分40%以上

3)富含营养的各类有机质

2、根霉

侵害食用菌基质最常见的根霉为黑根霉。菌丝白色,无横隔,在培养基内形成葡萄状,每隔一段距离长出根状菌丝,称之为假根。假根能从基质中吸取水分和营养物质。

在富含麸皮,米糠的木屑培养中,根霉迅速繁殖,在25-35℃期间,3天期菌袋中长满了灰白色的杂乱无章根霉菌丝的菌丝。

平菇菌丝能在被根霉菌丝侵染过的培养基中继续生长,但菌丝不齐、稀少,出菇期菌袋易被木霉侵染,产量低。

发病条件:根霉为高温竞争性杂菌。分布于土壤及有机残体中,菌丝吸收淀粉、糖分等基质。25-35℃是根霉繁殖期,20℃以下生长速度下降。根霉抗药性强,多菌灵、托布津等农药拌料,无法控制根霉的生长。在PH4-7的范围内,菌丝生长较快。

3、链孢霉

链孢霉是高温季节菌种生产和栽培袋生产中的首要竞争性杂菌。一旦侵入,立即生长,试管内菌丝2天长满,第3天出现桔红色的分生孢子,第5天菌丝能透过棉花塞在试管口长出一团充满桔红色的孢子团,孢子粉随着空气而扩散到其它菌袋袋口和破袋内进行重复感染,或随着工作人员手、衣服表面等携带到另一菌种房重复侵染。

发病条件:链孢霉菌在富含淀粉和糖粉的有机质上,能快速生长。25-35℃下生长快速,含水量60-70%快速形成孢子,但在密闭的瓶内菌丝生长瘦弱难以形成孢子。PH在5-8时生长适宜。

4、黄曲霉

霉雨季节,空气湿度高,瓶口棉花塞回潮,易生黄曲霉。在麦粒或谷培养基水分偏多,麦皮、谷皮开裂、易遭曲霉侵染。

发病条件:孢子萌发温度10-40℃,最适温度25-35℃。基质含水量60-70%生长最快,低于60%时生长受抑,孢子较耐高温,℃8-10小时灭菌或℃下维持3小时才能杀灭孢子。

5、细菌

在高温季节,培养基在灭菌和接种过程中,常因无菌操作不当而被细菌侵入,培养料在低温下发酵,由于水分偏高,堆温难以上升而造成细菌性发酵,造成培养料发粘、发臭、即使再经灭菌后菌丝也难以萌发和吃料。

发病条件:细菌芽孢较耐高温,常因高压锅漏气而造成灭菌不彻底,接种后细菌长出现象。防治方法:菇房通风,降低湿度。

6、温度不适

有些品种在出菇期间遇到高温、低温或较大温差的刺激,造成生理失调,致使菇体畸形或死亡。

中低温型平菇品种在高温下形成厚菌皮难以出菇或长成“鸡爪式”菌盖。

防治方法:

1)选择与季节温度相适应的品种。

2)增加保护设施,夏天以地表栽培为主,冬天大棚可覆盖双膜保温,降低温差,使菇体生长在较为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3)遇到季节不适宜时,尽量安排以菌袋的形式越冬或越夏,菇床中则以遮荫干燥、覆厚土的形式越夏,到温度适宜时再脱袋出菇。

7、药害致畸

菌丝和子实体对有些药剂敏感,容易致畸或致死。如用硫磺薰蒸菌种,极易造成菌种死亡、甲基托布津和百菌清等农药抑菌性强,拌料后易抑制菌丝生长、出菇期喷施敌敌畏,致使原基死亡、菇体畸形或长期不出菇等现象。

防治方法:

1)应选择安全的农药进行对症下药,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和剂量。

2)一旦出现药害要用清水多次冲洗,及时摘除受害菇体,让其重新生长。

8、缺氧致畸

菇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较易长成畸形菇。如平菇在缺氧状况下,长出团状的菜花型的“块菌”,但改善通气条件时,又可从中分化出朵片,恢复正常生长。

防治方法:

1)防止出菇棚内的出菇袋数过多而造成缺氧现象。选用通气性强、土粒大小适当、松软通气的土质做覆土材料。

2)发现畸形菇,立即改善通气状况。畸形严重的原基应尽早摘除,让其重新分化,生长出正常的菇体。冬季加温时应在菇房外烧炉,再用暖气管送暖气至室内,防止室内烧煤炉消耗氧气,增加一氧化碳和二氧碳含量,造成菇体中毒,变色畸形。

9、黄斑病

病原为细菌中的假单胞杆菌。在栽培量较大的菇棚中,常有生长中的平菇出现黄斑或整朵菇黄化现象。发病菇体呈水渍状,但不粘不腐烂,尤其是黑色平菇出现黄斑,严重时多潮菇均发病,产出菇体因失去商品性而报废。

发病条件:在春、秋季温湿度变化幅度较大的时期,往往容易发生黄斑病害流行。

防治方法:

选用季节性品种。

菇房内通风,降低菇棚空气湿度。

及时摘除病菇,停止浇水,喷施5%的石灰水控制病害的蔓延程度,喷施倍农用链霉素和0倍菇丰可控制病情。

采菇后菌袋口喷雾25.5%的硫酸铜0倍。

10、细菌性腐烂病

症状:在平菇发菌和出菇期间,易受细菌性病原侵入产生病变。平菇在生料的发菌期受细菌侵染后,形成黄褐色或黑褐色的细菌层,使菌丝生产受到抑制,产生散袋。在平菇的子实体成长期受侵染,菇体呈水渍状,发粘,腐烂发臭。病原菌为假单胞杆菌。

防治方法:

1)使用洁净水拌料,控制发菌期培养料水分。

2)降低菇房内空气湿度,加强通风,浇水时防止菌袋积水。

3)选用季节性品种,适温发菌,适温出菇。

4)发病时,菇床停止浇水,加强通风,并在菇床和菌袋上喷施倍叶青双,有效地减轻病害症状。

防治细菌性药剂

1、乙蒜素

对细菌和真菌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也是比较常见的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参考用量~0倍

2、春雷霉素

在果树、蔬菜和水稻上均有应用,杀菌谱比较广泛,对细菌、真菌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可拌料用量在倍,喷雾用量0倍,注射用量倍。

3、三氯异氰尿酸钠

对细菌和真菌等病害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勿与酸、碱物质接触,,以免分解失效和爆炸燃烧。产品如遇碱、酸分解燃烧,应以砂石扑灭或采用化学灭水剂抑制。食用菌上登记有40-60%粉剂,可以拌料和注射用,用量在倍左右。

6、氢氧化铜

是常见的防治蔬菜细菌性病害的无机铜制剂。在花期和幼果期比较敏感,不可与酸性农药混用,宜单独喷洒。因此一定要注意浓度,宜在下午4点后喷药。食用菌上使用尚未掌握安全性剂量,使用时低浓度上开始试用。

11、粘菌

症状:粘菌的营养体是一团多核的没有细胞壁的原生质,繁殖体形成有细胞壁的孢子。发病初期在覆土层表面出现粘糊的网状菌丝,其菌丝会变形运动,在1-2天内蔓延成片。粘菌菌落颜色有白色、黄白色、桔黄色和灰黑色等色彩。其形状有网络状、发网状等。菌丝消失后则出现黄褐色或深褐色的孢囊果子实体。夏秋季的平菇常被粘菌侵染。培养料被害后出现腐烂和不出菇等症状。子实体被害出现病斑、畸形、发僵、腐烂等症状,产量和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发病条件:含有丰富营养的有机质是粘菌发生的基础,高温高湿的环境是粘菌快速繁殖的条件。当温度在26-37℃之间,菇房湿度达80%以上,覆土面积水的情况下,粘菌生长迅速并很快形成孢子。孢子随水、空气和昆虫等传播进行再次侵染为害。在老菇房和出菇期较长的品种较易发生粘菌为害。菇房适当增强光线和降低温湿度也能抑制粘菌的生长。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栽培废料和旧的覆土层土壤,适当降低菇房温湿度,保持通风状态。在病灶上撒上干石灰,覆盖病土。

12、菇蚊

1)为害状:菇蚊的幼虫直接危害菌丝和菇体,如钻蛀秀珍菇、平菇幼嫩菇体,造成菇蕾萎缩致死。生料栽培受害更严重。成虫体上常携带螨虫和病菌,随着虫体活动而传播,造成多种病虫同时发生。

2)发生规律:多菌蚊适宜于中低温环境下生活,在0~26℃能完成生活史,15~25℃为活跃期,成虫寿命3~5天。产卵量~粒,秋季11~12月,3~6月繁殖高峰。初孵化幼虫丝状,老熟幼虫在袋边或菇柄部化蛹。以蛹越夏,冬季大棚内幼虫能正常取食,无明显越冬期。

13、短脉异蚤蝇

1)为害状:蚤蝇对平菇危害最严重。菌袋内菌丝被蛀食一空,剩下黑色的培养基,致整个菌袋报废。蚤蝇只蛀食新鲜的富含营养的菌丝,老化的菌丝或菌索未有发现被害现象。幼虫蛀食菇体形成孔洞和隧道、使菇体萎缩、失水而死亡。

2)生活习性蚤蝇耐高温,15-35℃的3-11月为害期,7-10月为害高峰。15℃以上出现第一代成虫,成虫体小、隐蔽性强。成虫不善飞行,活动迅速,善于跳跃,在袋口上产卵,幼虫钻蛀菌袋内咬食菌丝。第三代后出现世代重叠。老熟幼虫在培养基表面、袋壁和菇柄上化蛹,11月份以蛹在土缝越冬。

3)防治方法

(1)菇房应远离田野,铲除菇房四周杂草,减少蚤蝇的寄居场所。

(2)发菌袋和出菇袋不应同放一场所。

(3)发现成虫时,要喷药防治,选择能杀死成虫的药剂,如菇净或高效氯氰菊酯。

防虫网

80目密度,8×40米一幅约元,可用5年以上,防止蚤蝇以上大小的虫害飞入产卵为害,夏天可不覆盖薄膜,可增加通风降温效果。

14、瘿蚊

1)为害状:真菌瘿蚊为低温害虫,以幼虫侵害多种食用菌的菌丝和菇体。幼虫可以幼体繁殖形式,带虫的菇体被降低了商品性。幼虫能携带杂菌,致使病菌在伤口上侵入而引发病害。

2)生活习性:在5-25℃期间,瘿蚊以母体繁殖,3-5天繁殖一代,每只母虫产20多条幼虫,虫体多时,结成球状,以保护其生存,待环境适合时,球体瓦解,存活的幼虫继续繁殖。幼虫喜潮湿环境,虫体可用自身卷曲的弹力,向远处迁移。5℃以下幼虫在料中越冬。30℃以上以蛹越夏。3、防治方法用熟料栽培,发菌场所保持低温和干燥,出菇期遇瘿蚊爆发,菇采后喷0倍菇净。

15、食丝谷蛾

1)为害状:食丝谷蛾又名蛀技虫,蛀食平菇菌丝体及菇体。将菇袋蛀成隧道,其粪便覆盖在表面成黑色蛀道。虫口密度大时每袋有5-10条幼虫,对产量造成很大影响。

2)发生规律:在江苏一年两代。在8-10月受害最重。11℃以下幼虫吐丝与粪便和培养基粘合一起做茧;在温度25℃,相对湿度80%时,卵期为7-8天,幼虫期45-48天,蛹期17-20天,成虫期7-9天。雌虫产卵量70-粒。幼虫群集性强,常聚集出菇口取食,致使原基和菇蕾被食空,粪便污染引发杂菌侵染。

3)防治

药剂防治:在成虫羽化期和幼虫孵化期用药,用0倍菇净。对钻蛀入菌袋内大龄幼虫,用菇净倍浸泡菌袋4-8小时。

16、夜蛾

1)为害状:为害食用菌的夜蛾有平菇尖须夜蛾和平菇黑狄夜蛾。平菇尖须夜蛾只以平菇的菌丝和菇体为食。幼虫咬食平菇子实体,将菇片咬成缺刻、孔洞并污染上粪便,幼虫也咬食菌丝和原基,使菌袋无法出菇。夜蛾常在7-10月份暴发,对此期栽培的食用菌产量和质量造成很大损失。

2)发生规律:在5-6月第一代幼虫为害平菇和灵芝菇体,第二代在7-8月,第三代在9-10月份,10月底化蛹,以蛹越冬。幼虫5龄,3龄后进入暴食期,幼虫期12—15天,蛹期12—18天,卵期4—6天,成虫期4—12天,幼虫喜高温,在湿度35—37℃的大棚能取食。

3)防治方法在量少时可用人工捕捉。用0倍菇净喷雾,用药一次可杀死当代幼虫。出菇棚外罩上80目的防虫网,可防止菇蚊成虫、夜蛾、谷蛾等害虫入侵,利用防虫网的屏障做为药剂载体防治停留在网上的成虫,并起到了药物的薰蒸作用。

平菇病虫害综合控制

1.改生料为熟料栽培。

2.多种作物轮种。菇稻轮种、菇菜轮作等。

3.防虫网隔离,杀虫灯应用,粘虫板监控。

4.避开高温期栽培。

5.缩短出菇时间。

6.出菇期降低温度,减少湿度。

7.使用低毒安全农药,在出菇间隔期使用。

8.栽培结束后及时清棚,空棚一段时间,隔断病虫食物链

感谢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处有哪些
甲氧胺福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ovalino.com/pgst/7652.html

------分隔线----------------------------